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4年05月10日

舌尖上的闽笋记忆

●王惠勇 赵小毛

明景泰三年(1452年),皇帝朱祁钰划拨沙县13个都之地设县,并赐名永安,意喻此后永远平安、永久安定。

永安是著名的“中国笋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还是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竹笋自古为“菜中珍品”,《诗经》中就有“加豆之实,笋菹鱼酯”“其籁伊何,惟笋及蒲”等诗句,表明国人食用竹笋至少有近3000年的历史。

自古闽人和笋结下了不解之缘。依山而居的闽人以笋为生,笋滋养着闽人,闽人以独特的情感回报着大山,山与人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饮食文化,一碗五花肉炒笋成为了所有闽人的美食乡愁。远行海外的闽人,将笋干视若珍品。永安人不仅抓住商机,而且抓住旅居海外人的味觉和独特的乡愁,将笋销售到了世界各地,历史上以笋为食、以笋为业,这是永安人一种独特的笋竹情怀。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初到黄州就吟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之句,传诵一时的“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更是明白地道出人们对笋的喜爱。有一年春游,苏东坡看到春耕的人们以芹菜和春笋配米饭,不由感慨:“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关于吃笋,明末清初人称“莎士比亚”的杰出戏剧和小说作家李渔是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家,他在《闲情偶寄》里说:“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素菜当中,笋是少有的能满足这几个条件的蔬菜之一,并赢得他毫不掩饰的赞美之词:“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清代与纪晓岚齐名的袁枚是一位知名美食家,对于饮食之道颇有心得。他觉得笋既可以搭配荤菜,也可以搭配素菜,而且还提出了相关注意事项:“切葱之刀,不可以切笋。”否则,笋的鲜味就被破坏了。

永安笋干制作源自唐末,在近千年的笋干制作过程中,以笋为主材的菜肴品种繁多,深受人们欢迎。永安一年四季都有笋可挖,永安人用味蕾品味笋品美食数百年。山城舌尖上的探索者,致力于把笋的细嫩、清脆、香甜、甘苦,带给更多的人,追求百姓喜爱的一席笋宴,现已研制出笋宴菜品120多种。

将笋做成笋宴,永安人独辟蹊径。笋能“容百味”而不争,“纳百味”可自洽。北纬40度的气候,黄泥地的土壤条件,自然保护区的水质,让永安的笋,成了极好的食材,煎炒煨炖,无不佳妙。永安人独创的全笋宴,将满满的乡愁转化成一盘盘鲜活可见、能够激起你味蕾回响的笋菜展现在游客面前。

永安的闽笋名扬天下,一席笋宴,能尝尽天下的美味,还能品到独属于永安人世代恪守的清华其外、澹泊其中的精神。1645年,永安贡川成立了中国最早的笋业同业工会——笋帮公栈。抗战时期,笋帮人自发将在省城福州库存的几十万斤闽笋干运到马尾港,用竹篾扎成三五十斤一捆串上绳索,于闽江口及马尾海港两处投放下江海。经海水浸泡后的笋干韧性十足,半沉半浮间,搅缠住日本船艇的螺旋桨,成功阻止日本侵略者的轮船前行。“闽笋填海”的抗日壮举,永载史册。

--> 2024-05-10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52207.html 1 舌尖上的闽笋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