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4年05月14日

沃野千里 “丰”景如画

——我市全力践行大食物观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5月13日,在建宁县绿源果业有限公司温室大棚,企业负责人傅兴安正指导工人对梨树进行套袋疏果作业。2023年建宁县梨树种植面积10万余亩、产量12.5万吨。(宁柳云 陈志鹏 摄影报道)

●卢素平  曾  程  雷玉平  宋  毅  黄  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多年来,我市认真践行大食物观,立足农业大市资源禀赋优势,坚持用大食物观引领做好农业生态化、产业化、品牌化、科技化发展文章,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在丰富老百姓餐桌的同时,持续推动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从今日起,本报开设“‘大食物观’的三明实践”专栏,陆续报道我市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成功实践和显著成效。




加快三产融合,壮大特色产业,走出生态富民路;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守护好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积极引才聚智,加大创新投入,把科技成果写在大地上……

多年来,我市认真践行大食物观,立足实际一以贯之做好农业生态化、产业化、品牌化、科技化发展文章,有力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数据见证成效:三明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70.61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600.61亿元,增长8.5倍,年均增长率居全省前列,交出了一份喜人答卷。

做优特色  加速融合

云上林海,浪绿波翠……立夏过后,走进位于建宁县的明一天籁牧场,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建宁是天然的“生态宝库”。这几年,依托优越的生态资源,明一国际集团结合万亩生态园项目,打造出集“牧业+农业+制造+文旅”三产合一的全产业链田园综合体。

明一天籁牧场总经理范传照介绍,目前,明一生态营养品有限公司5条乳粉生产线及7条液奶生产线均实现生产,明一天籁牧场建设牛舍18幢,养殖奶牛5000头,年产鲜奶3.6万吨,年吸引游客达5万人次。

大农业观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和系统性,统筹发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明一的融合发展之路,是我市认真践行大农业观,全力推动三产融合,做好产业化文章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市围绕做优一产“土特产”,深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推进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向适宜区集中、向产业园区集聚,已建成国家级及省级农业产业园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国家级产业强镇5个、省级产业强镇4个、“一村一品”专业村148个。

通过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开发高附加值农产品,鼓励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我市全力做大做强二产“深加工”,已培育和引进名佑、科宏和华农等行业龙头企业,累计建成159个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创建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28家,福建江山美人茶业有限公司、三明市河龙贡米股份有限公司等获评省级农产品加工观光园。

绿是三明的底色。聚焦做精三产“农文旅”,我市在全国设区市率先提出“全域森林康养”理念,成立三明森林康养协会,采用“森林康养+文旅、体育、研学”模式,有机衔接医养、休闲、健康等方面,发展森林康养新业态。目前,已设立全国首个森林疗养三明工作站,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40个,2023年全市实现营业额19亿元。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统筹推进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等绿色经济业态,截至2023年底,三明全市共发展林下经济面积448万亩,总产值高达179亿元,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

质量兴农  品牌强农

4月,408个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公布,福建省共12个产品入选,其中三明占了5个。截至目前,我市有效名录产品已达26个,产品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三明蜜桔、建宁黄花梨、永安黄椒、泰宁黄花菜……一个个“叫得响、信得过”的优质农产品,不仅成为绿色三明的“代言人”,也切实保障了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践行好大食物观,要从人民群众需求出发,让老百姓不仅“吃得饱”,还能“吃得好、吃得健康”。作为福建省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我市持之以恒推动优良品种培育、优质产品供给、特色品牌打造,去年10月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成为全国第三批9个设区市之一,也是福建省首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三明全市耕地245.36万亩,正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永久基本农田上建成高标准农田159.05万亩。作为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市,我市拥有建宁、泰宁、宁化、尤溪等4个国家制种大县,“北有张掖,南有建宁”获行业认可。2016年以来,累计选育125个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组合)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

“菜篮子”安全关乎民生福祉。三明是福建省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了沈佳、旺丰和新福衍等3家省级以上蔬菜产业龙头企业,打造了建宁莲子、永安莴苣、明溪淮山等一批地方特色蔬菜品牌。此外,调整优化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结构,大力发展肉制品精深加工,打造全省最大的培根肉加工产业,拥有“名佑”“麦尔”“欧派”“聚海”“德威”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年产值超10亿元。

我市坚持质量为本、品牌为要,大力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订立标准化监管尺度,推进标准化生产,累计制定农业相关国家、行业和省地方标准200余项,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166个,祥云银朵、苏福茶叶两家企业获批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同时,加快培育打造“绿都明品”“绿都明景”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一县一品”县域特色公用子品牌影响力,全力做好品牌文章。

聚才引智  科技赋能

稍微了解欧建德的人都知道,他每天的生活就“两点一线”——不是在红豆杉林,就是在实验室。“我们忙着选育高紫杉烷含量的新品种。”这是欧健德给出的理由。

欧建德是明溪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也是一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多年来扎根一线从事林业科研、标准化与科技推广工作,潜心解决林业科技难题,科研成果丰硕。

此前,他提出的“二段式培育法”和截干重剪、作弯变型等系列造型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红豆杉的整体造型与美感,红豆杉苗木盆景走俏市场,明溪县不少种植户有了百万元收入,其中,陈文辉等种植大户收入突破千万元。

三明还有许多“欧建德”。仅2023年,我市就有487名县级科技特派员,134名市级科技特派员,300名个人、110组团队和5家法人被选认为省级科技特派员,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他们穿梭山林、躬耕乡野,潜行研究,推动农业科技之花开满三明这片红土地,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

科技兴农,创新富民。一直以来,我市坚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优化完善农业科研成果产学研用机制,不断提升农业经营水平。

近年来,通过探索“订单式”需求对接、“菜单式”服务供给等模式,鼓励科研人员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我市累计从中国林科院、厦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以及省内高校院校和科研院所中选认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268人次,组建省级团队科技特派员40组次,累计选育和引进名特优新品种4100多个,带动经济主体450余家,签订成果转化合作协议194项,推广面积1430万亩,产生经济效益超5亿元。其中,七叶一枝花、多花黄精、红叶红杆铁皮石斛等37个项目获省、市科技计划立项。

聚才引智,合作共赢。借力沪明对口合作东风,我市加强农业科技领域合作,以共建示范基地、建立专家工作室、开展课题攻关等形式,积极与上海农科院、上海交大农学院、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等高校院所合作,2023年,累计引进旱稻、茄子、玉米、菌菇等31个上海农业新品种,引种试种推广种植面积达1.2万亩,田畴沃野再添生机。

方向明,则道路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必当坚定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注入磅礴动能。

--> 2024-05-14 ——我市全力践行大食物观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52328.html 1 沃野千里 “丰”景如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