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4年05月19日

菌,草下一个囷,囷即谷仓。古人造字时就告诉我们,“菌”里藏着粮食——

小菌菇绽放“致富伞”

●全媒体记者 陈 睿 通讯员 饶永斌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省级现代食用菌产业园、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食用菌产业向规模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和技术创新协调发展转化,提升食用菌工厂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水平,促进食用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23年,全市食用菌鲜品总产量98.03万吨、总产值达56.1亿元,食用菌生产规模在省内排名第三,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超140亿元。

驯化菌菇 丰富餐桌

“目前,我们已经在全市10个自然保护区开展野生菌物资源调查工作,共采集、保藏、分类鉴定野生菌物标本400多份,发现并报道了‘干巴菌’在三明地区的新分布记录,这为摸清我市菌物资源分布情况,开展菌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撑。”5月15日,三明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负责人王圣铕向记者介绍。

三明市地处闽西北,山高林密、溪流纵横,拥有77.12%的森林覆盖率,连续多年位居“中国绿都”榜首。优渥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菌菇资源,红菇、鸡枞、松果伞、牛肝菌等众多美味野生菌成为三明的特色名片。

20世纪60年代初,以黄年来研究员为代表的三明真菌研究工作者,成功研发银耳混种栽培技术,将银耳出耳率提至100%,全国银耳产量迅速提升,三明真菌研究闻名全国。

在一代又一代食用菌工作者的接续努力下,香菇、木耳、平菇、金针菇、银耳、竹荪等20多种野生菌类被成功驯化,丰富了百姓餐桌。

2019年,三明市人民政府出台文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建设。以闽西北特色山区食用菌资源开发、食用菌新品种选育与产业技术推广为己任,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开始了“向森林要食物、向微生物要蛋白”的新探索。

立足三明资源特色,2023年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发团队通过自主研发,以第一育种单位取得食用菌新品种“福芝94号”省级非主要农作物认定,并在建宁、泰宁、大田、尤溪、江西赣州等地建立示范基地,共计推广新品种80多万袋。通过对野生菌物资源进行组织分离、人工驯化,成功栽培出可食用菌新品种琅口口蘑。个体肥大、味道鲜美的琅口口蘑不仅具有耐高温、高产等特点,还填补我市夏季菌菇市场空缺,助力菇农增收。

琅口口蘑是天然的调味剂,口蘑中呈味氨基酸比例高达9.3%。利用这一特性,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通过技术转化,为沙县小吃配料生产企业新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开发口蘑腐乳、口蘑调味汁等产品,助力沙县小吃产业绿色发展。

今年6月,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将再次组织专家,赴宁化县安远镇牙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生菌菇资源考察,并计划在完成我市全区域野生菌物资源调查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全面梳理,出版三明野生大型真菌图鉴,为下一步全市菌菇产业的科学发展和资源保护利用打牢基础。

绿色循环 助力增收

初夏时节,将乐县白莲镇小王村的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展示基地内,甜糯玉米茎秆粗壮、叶片肥厚,丰收可期。

73岁的菇农余若琛是宁德市古田县人,1983年到将乐种菇,一转眼已过去了41个年头。去年底,他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首次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建立了“菌粮轮种”的绿色循环栽培新模式。在水稻秸秆的助力下菌菇长势好、品质佳,大球盖菇最高亩产达2500公斤。

“不仅菌菇产量上去了,直径在8厘米以上的甲级菇比例也提高了。”老余告诉记者,因为产量大幅提高,今年他还尝试着开拓新产品,将部分鲜菇切片烤干,制成礼盒销售,深受福州、厦门、上海等地顾客喜爱。

菌菇收获后,残留在土地中的菌丝蛋白为玉米的生长提供了充足养分。今年4月,老余利用夏季菌菇休伏期的闲置菇田播种玉米。

“这相当于地里多长出一笔收入,按亩产千斤计算,一亩地能增收2000多元。”望着大棚里茁壮生长的玉米,老余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在距老余菇田20公里远的南口镇小拔村,另一种绿色高效循环栽培模式正在种粮大户杨北金的农田里孕育生长。

“去年秋天收完水稻,我们用农机将一百多亩稻田里的稻秆收集粉碎,覆盖在菇田里,不仅替代塑料地膜提高地温,减轻了冻害发生,还能加强土地的营养,产菇增肥,一举多得。”杨北金的示范田里烟叶长势茁壮,“菇—烟—稻”轮种的种植优势肉眼可见。

他正计划向上申请农机设备补贴,通过机械取代人工的方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这种绿色高效的循环栽培模式。

目前,将乐县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近2000亩,其中竹荪1700余亩,大球盖菇200余亩。全市范围内,将乐县、大田县先后被农业农村部列为“秸秆全产业链高值化利用试点”示范县,获得补助资金300余万元。

“新技术的推广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价值,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循环经济模式。”将乐县经济作物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肖胜刚说。

向“新”而行 延伸产业链条

5月17日,在尤溪食用菌产业核心区内的福建省祥云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车间里,技术员正通过食用菌菇房智能控制系统设置菇房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为银耳提供理想的生长环境。

福建省祥云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依托,以工厂化种植、加工为一体的食用菌栽培现代农业企业,作为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银耳瓶栽工厂化企业,祥云生物科技公司的银耳年产量占全国10%。

作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23年,福建省祥云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36亿元展开银耳工厂化生产扩建项目。目前,拌料车间、净化车间、养菌房、育菇房、烘干房及工厂化栽培银耳生产线等新建项目均已投产,随着产能的扩大,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借着沪明对口合作的东风,4月27日,“沪明对口合作——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尤溪专家工作站”签约暨授牌仪式在尤溪县举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史明等技术专家前往祥云生物科技公司等地考察调研,就沪明双方农业科技合作、科特派等工作展开交流。

这是以菌为媒,打造沪明农业科技合作新样板的又一成果。自2022年10月,三明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科技人员到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遗传室学习原生质体和孢子杂交育种技术以来,三明与上海农业农村和科技领域交流互访不断,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上海市农科院副院长谭琦等专家多次莅临三明指导工作;上海农科院在三明地区推广香菇“申香1504”、灵芝“沪农灵芝1号”等食用菌新品种12个,新技术12项,直接服务企业8家,辐射企业30余家,受益农户近1000户。

回望2023年,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蹄疾步稳。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尤溪县食用菌产业集群建设重点项目8个,总投资1810万元,尤溪县食用菌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快,农业农村部将福建省祥云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列为“第一批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将尤溪县列为“香菇全产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基地”,福建天益菌业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被列为“2023年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参加服务的主体从5家增加到20多家,通过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带动全市黑木耳生产规模近9000万袋,产值近4亿元,农户增收2亿元以上……

随着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案的相继落地,菌菇朵朵,盛绽三明,抒写着三明践行大食物观不断拓展优质食物来源的精彩画卷。

--> 2024-05-19 菌,草下一个囷,囷即谷仓。古人造字时就告诉我们,“菌”里藏着粮食——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52551.html 1 小菌菇绽放“致富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