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4年05月23日

追寻93年前的红色电波

红军无线电通讯陈列馆

曹丹辉日记

红一方面军总部无线电台旧址(青云阁)

游客参观红军无线电通讯陈列馆。 (徐尔文 摄)

红军缴获的电台

●程 逸 徐尔文 罗丽榕 陈雪珍 林思雨

93年前,建宁青云阁,红军总部第一次收到江西兴国总后勤部办事处发来的电报,这是红军史上首次无线电通信联络。

硝烟中的红色电波,传递着瞬息万变的军情,历经着血与火的考验,彰显着先辈们如山的意志、如磐的信念。

93年后,硝烟早已散去,峥嵘岁月的红色电波与和平年代的音符共振。

如今的建宁,是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县,制种年产量3500万公斤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10%以上,形成“北张掖,南建宁”主要农作物种子品牌格局……

我们可以告慰革命先辈:这盛世如您所愿!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让我们走进建宁,追寻93年前的红色电波……

红军史上的首次电波 从青云阁发出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毛泽东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嘀嘀……嘀嘀嘀……”中国革命史上永远镌刻着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1931年6月2日下午7时,红一方面军总部无线电台收到了远在江西兴国的红军后方办事处发出的第一份电报,这是红军第一次远距离无线电收发报的红色电波。

从此,结束红军没有无线电通讯的历史,建宁也因此成为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发祥地。

当时红军总部电台值班员是曹丹辉。

曹丹辉(1915—1977年),江西南康浮石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一方面军总部电台报务员,红十二军电台报务主任,红一军团报务主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电台队队长,参加了长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邮电部副部长等职务。

对于第一次红色电波收报情况,曹丹辉在日记中有如下记载:

1931年6月2日 晴 于建宁城

广昌战斗胜利后,我军继续向闽赣边扩展。5月31日,在建宁一举歼灭了国民党军第五十六师刘和鼎全部。其他各白军纷纷溃退……下午七时,我与报务员伍云甫值班,收到江西兴国总后方办事处发来的电报。收报时杂音很大,但我们终于抄下来了。这是红军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无线电通讯啊!每个报务员都万分兴奋。

——《建宁苏区的红色记忆》

在红色电波收发前的半个多月,红军第二次反“围剿”取得节节胜利。从1931年5月16日至27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从江西富田开始,连续取得了白云山、白沙、中村、广昌战斗的胜利。28日,红军总部率红三军团和红十二军从广昌挥师东进,奔袭驻守建宁县的国民党军第56师。

5月31日,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最后一战——建宁战役打响,红军以所向披靡之势,攻克建宁县城,取得第二次反“围剿”胜利,红一方面军总部进驻建宁。

当晚,毛泽东在建宁主持召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第五次会议,会议在研究无线电队问题时,决定成立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总部无线电台设在濉溪河畔的青云阁。

于是,6月2日,在建宁有了红军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无线电通讯。

93年过去了,庄严肃穆的青云阁,静静流淌的濉溪,似在向后人无声叙述着共产党人困境中突围、危难中坚守的故事……

谈到红军首次远距离无线电收发报故事,还得从第二次反“围剿”,特别是建宁战役中缴获电台的故事说起。

1931年5月,在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的战役中,黄公略任军长的红三军担负伏击围歼敌第28师的作战任务。战前,黄公略获悉敌方无线电台功率是100瓦大功率,于是,他特意下达一项特殊任务:缴获的敌军电台,机器要完全无损,并争取敌电台报务人员投降加入红军。

不出所料,红三军此次战役大获全胜,不仅围歼了敌28师,且完整无损地缴获了这部大功率无线电台。黄公略派人将电台送到红一方面军总部,并向毛泽东和朱德呈上书面报告:“无线电台有一副完全的,并有汽油三瓶,人员(电台报务员)十余人,已派交通队长负责转送总部,电码八本送上,请查收。”(《黄公略将军传》)

红军终于有了第一部在当时属于大功率、既能收又能发报的完整电台。之后,又在接下来的几次战斗中缴获多部电台,其中在31日的建宁战斗中缴获敌刘和鼎56师的2部15瓦电台,敌56师无线电台人员全部投诚。建宁战斗结束后,红一方面军即在建宁组建了无线电总队,并实现首次远距离无线电收发报。

“在红军的字典里是没有

‘困难’二字的……”

在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开学时,朱总司令亲自来讲了话……他说:“在红军的字典里是没有‘困难’二字的……”朱总司令的教诲,成为我们艰苦创业的强大动力。

——王诤《殷切的希望 难忘的教诲》

王诤(1909—1978年),江苏省武进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军总司令部无线电台大队长,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总队长兼通信主任,参加了长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副部长。

谈起红军电台,不得不从半部电台说起,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前,红军是没有电台的。1930年除夕,红军在江西的龙冈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大捷,缴获敌军张辉瓒一部电台。当时红军战士不认识它,把发报机弄坏了,只剩下一部收报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半部电台”。红军总部当即通报全军:今后凡缴获到战利品一律妥为上交,不得损坏。

龙冈大捷后的第四天,红军在东韶大胜敌谭道源部队时又缴获到一部电台,这回,红军战士完整无缺地把它送到了红军总部。从此,红军就有了自己的完整电台。紧接着,红军总部在江西宁都县成立了无线电小队,从各军选调了十几名优秀的青年战士办起了训练班,培养报务员。

王诤在回忆录《殷切的希望 难忘的教诲》中有这样一段话——

毛委员曾亲自来到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上政治课。在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开学时,朱总司令亲自来讲了话。我现在还记得,朱总司令在讲话中非常强调:在建设红军无线电通信事业中要不怕困难。他说:“红军的字典里是没有‘困难’二字的……”朱总司令的教诲,成为我们艰苦创业的强大动力。

第二次反“围剿”之前,红军只凭这一部半电台,还不可能建立两地之间的无线电通信。当时报务员的工作除了每天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电讯外,主要收听和判断敌军无线电台的行止,以帮助总部了解敌军动向。

经过了第二次反“围剿”,红军的无线电技术队伍扩大了,“从无到有”地建立了自己的无线电通信网。

1931年6月,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在建宁溪口青云阁成立,总队长王诤。

郭化若将军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有如下一段话——

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一到建宁即组建红军无线电队,设一总队部,下属五个分队,分别配属给红三军、红四军、红十二军、红三军团和后方使用。另组建一个监察台。选调红军中优秀的政治干部担任各分队的政治委员,建立领导核心。分配我军训练的小报务员参加收发报。这样就保证了红军无线电通讯在政治上技术上的可靠性。所有俘虏的无线电技术人员都争取留用……从一开始就订了有关无线电通讯的电台呼号以及密码等一系列保密措施,建立了红军独特的无线电通讯制度。

——《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江西党史资料第十八辑)

此后,红一方面军充分发挥无线电台“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利用无线电总队与各军团进行无线电通信联络,监听、截获、破译敌方众多密码,为胜利粉碎敌人“围剿”,巩固和扩大中央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之后长征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用活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五一’假期,我特地带两个孩子来建宁旅游,在东山大捷塔前拍照时,我和孩子被墙上宏伟大气的浮雕所吸引,革命先辈们英勇奋战、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深受教育和感染……”

——上海游客王女士

背倚金铙山,面临濉溪河的东山大捷塔,在初夏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庄严,2024年“五一”长假,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

红色,是苏区建宁最耀眼的底色,这里的山山水水,处处蕴含着红色的基因和血脉。

清晨,西门莲塘荷叶上的露珠在阳光下如粒粒珍珠滚动,闪烁着晶莹的光芒,不时有花蝶、蜻蜓掠过……93年来,“百口莲塘吐清香”的故事被代代相传。

莲塘北面是红军无线电通讯陈列馆、红一方面军总部电台旧址(青云阁)等多处红色革命旧址,碧绿的荷塘与革命旧址上飘扬的红旗相辉映,好一道美丽的风景!

青云阁旧址展馆全面展示红色通信发展历程,这里有利用智能化通信技术标准进行红色故事体验的展陈空间,“追寻红色通信初心”是整个展览主线。

水尾红军小镇,在反“围剿”时期曾是红军重要的后方阵地,被誉为“红色小井冈”“红军小后方”,至今还保留有闽赣苏区兵工厂、建宁县-苏维埃政府等完好的革命旧址群。近年来,村里盘活红色资源,建设红色培训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精心打造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红色研学教育培训基地。

将上村还修缮和建设了将军殿阻击战指挥部旧址、中央苏区建宁保卫战陈列馆、将军殿阻击战遗址等项目,并开发出“自古英雄出少年”红色教育精品线路、杨坡寨战斗遗址等现场教学点。如今的将上村红色氛围浓厚,村民们在家门口售卖农特产品、开办农家乐等。村子热闹了,老百姓的增收渠道拓宽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在建宁,处处有红色。将红色资源与绿色资源紧密结合,以革命历史旧址、红色党建宣教为重点,以特色农业为串联,建宁探索出了一条集红色旅游、乡村休闲、特色农业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这是一片希望的热土!

今天的建宁,以“莲子、梨子、种子、桃子、无患子”为主的“建宁五子”优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全产业链总产值约105亿元,带动全县人民共同致富。

全县农业人口12.91万人,总户数2.95万户,参与制种农户2.35万户。全国10粒杂交水稻种子就有1粒以上来自建宁,“建宁水稻种子”已成为全国首个水稻种子地理证明商标。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我们告慰革命先辈——

这盛世如您所愿!

(图片由建宁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 2024-05-23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52825.html 1 追寻93年前的红色电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