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4年05月31日

切莫误读苏老泉

●郑仁水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段文字出自《三字经》。古人进私塾一般四到七岁;今人读幼儿园一般为三至六周岁,入小学为六周岁。单凭《三字经》,人们往往容易误读,以为苏洵也像摩西奶奶用一生所证明的:人生永远没有太晚。事实上,许多老师在给学生讲解“彼既老……宜早思”时,亦作如是说,像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应该趁着年轻,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如此解释,想当然尔!

如果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读书,苏洵的“始读书”并非二十七。二十七岁之前苏洵并非不学习,只是不屑于“学句读、属对声律”罢了。他讨厌科举——能讨厌科举的人,应该与众不同,别有抱负。如果当今有高中生讨厌高考甚至不屑于高考,那么,他身上一定有两把刷子,不可小觑。当然,藐视科举容易做到,关键看你如何度过他人全身心参加科举的宝贵时光。如果你不屑于高考,到街头做个小混混、二杠子什么的,那不但不可能让人刮目相看,反让人觉得是一堆扶不上墙的烂泥。苏洵不喜欢科举,却喜欢趁年轻时行万里路,即“游荡不学”。家里有祖田,为他提供游荡的盘缠。游到手头拮据时,婚姻又带给他新的财力支撑,他夫人的娘家经济优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苏洵的远游何尝不是很好的学习?在信息闭塞的古代,有志之士四方游走,几乎是一种“文化本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策士、侠客、思想家,便幽灵般穿梭于各国之间;唐朝诗人更是酷爱四处旅游,“壮游”“宦游”的风气席卷整个盛唐,文人学子们经历十余年的少年苦读后,大都在青壮年时期出门远行,四处游历,以增长见识。孟浩然24岁到各地漫游,广交名士;李白出川前仙游学道,25岁出川后遍游吴越,北上长安、洛阳;杜甫20岁开始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壮游十年……犹太人家庭一般都会鼓励孩子旅游,通过旅游来增长见识。中东有个国家,18-21岁不论男女参军3年,之后很多人选择到世界各地旅游一段时间再进入大学读书。因为旅游过程中,他会得到很多经验,而且在返学之后会更明白自己真正感兴趣什么,要加强哪方面学习。

当然,不可否认,苏洵天性里富有游侠精神,也结交一些斗鸡走狗的城中少年。

苏洵的“二十七,始发愤”,与犹太人的教育有相似之处。先四方游走,开阔视野,然后目不窥园潜心读书。由此可见,有的人读“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类似理解爱因斯坦那句“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名言,忽略读后半句,“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同样的道理,我们知道苏洵“二十七,始发愤”的同时,不能忽略他二十七岁之前做了什么。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苏洵在发奋读书之前,凭借卓荦才华已拥有强大磁场。否则,所游之处,结识之人何以皆为当时翘楚人物?苏洵游到成都,结识了益州太守张方平;游到京师,进入翰林学士欧阳修的超级沙龙。这个沙龙里有梅尧臣、曾巩、张先、司马光、王安石等,都是北宋政坛、文坛响当当的人物。如果仅仅是因为北宋时代宽松平和,大人物都平易近人,那么,一介籍籍无名之辈岂能得到他们的赏识?

苏洵的成功除“行万里路”外,一旦“始发愤”,便开足马力,马不停蹄。与当下许多高中生读书的勤奋截然不同。当代中学生的勤奋,更多的是来自外在力量,是当下教育环境内卷的结果,是学校老师设置严格的时间管理所致。谓予不信,且看高考结束之际,多少学生从楼上将复习资料雪花般地抛下,多少学子高考结束当晚喝得酩酊大醉!可见,高中三年,尤其是温书迎考的炼狱般日子里,他们受到多大的压抑,才有这样如开闸的洪水般沛然宣泄。苏老泉二十七岁,心智已完全成熟,无须任何外在压力,凭借自律的力量。当然,苏老泉还受到两股力量的鞭策与激励:一则妻子,二则应试落第。

苏洵娶眉山富豪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为妻。程夫人系出名门,知书达理,是个非常要强的女子。她看到苏老泉不求上进,嘴巴不说,心底却闷闷不乐,只把家事一手承担下来,上事翁姑,下教子女,终日劳作不息,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够感化进而转变夫婿。苏洵不傻,对程夫人的良苦用心,看在眼里。他后来说:“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我泯没。”(《嘉祐集祭亡妻文》)苏洵因此感叹折节,谢绝与他素所往来的少年,开始闭户读书,时年二十五岁。苏洵在《上欧阳内翰书》中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

苏洵第一次出应乡试举人,不幸落第。这次失败,让他认识到自恃聪明,以为读书没什么难,经此一挫,始知古人出言用意,与自己所想不同。于是,苏洵自我检讨并反思,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细读几百篇自己的旧作,毅然付之一炬,并取出《论语》、《孟子》、韩愈之文从头再读,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下帷终日,兀然端坐书斋,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且在这期间封了笔墨,发誓读书未成熟之前,不写任何文章。他在《上欧阳内翰书》中自述读书感受:“……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

由此可见,苏洵自二十七岁起闭户苦读六年,至三十三岁自学成功。曾巩赞其文章曰:“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其略如是。”欧阳修称赞他的文章并总结他的成功秘诀:“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粹精,涵蓄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志也悫,故得之精。”

需要补充一笔,苏洵于乡试失败后,焚弃旧稿,决心从头苦读(即“始发愤”),已二十七,故欧阳修作墓志铭,张方平作墓表,史本传皆言:“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三字经》所言大抵以此为据。

--> 2024-05-31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53275.html 1 切莫误读苏老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