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4年06月05日

庙门记忆

●郑善灿

每当提起那时的庙门扁肉,老食客们,在唇齿追忆,乃至两眼放光之时,都会唏嘘感慨:“唉,现在吃不到那时的味道了!”

我从小在庙门长大,当时的扁肉摊就开在我家门口边上,对庙门扁肉,当然有着最亲切的记忆和最熟悉的味道。

拂晓时分,大地还沉浸在睡梦中,庙门扁肉店的创始人王福儿就雷打不动地赶到猪肉摊点,挑选刚宰杀的猪后腿精肉,扛回家趁着肉的余温犹在,剔去筋膜,顺肉纤维横向切成条状,放木板上用棒槌反复敲打,这是关键且费劲的一道工序。“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王师父振臂重锤,大汗淋漓,擦汗的毛巾拧了又拧,直至肉条被锤打得烂如泥黏如糊,加盐、碱、生抽等搅拌上劲,庙门扁肉的核心食材——扁肉馅就做成了。

所有食材准备完毕,已日上三竿,王福儿挑着扁肉担出门了,这是他维持生计的家当。那时候王师父正值壮年,身材魁梧,膀阔腰圆,沉甸甸的担子一前一后,有节奏地颤悠起伏。这个摊点是租用隔壁邻居家靠街的一间小屋子,屋里摆两张小桌子,扁肉担则是放在室外的屋檐下,担子是铁皮钉制的两个方形框架,远看貌似两个方形大灯笼,每个高一米有余,底座有四个脚。两个担子大小一样,功能不同,结构紧凑,其中一个是“灶台”,鸳鸯锅构造,一半烧高汤,一半煮扁肉,锅下是小炉具,最底层则放置柴火。

一会儿工夫,顾客就来了,扁肉都是现做现煮的。“螺蛳壳里做道场”,这小小的操作台上,一个盘子叠放面皮,一个碗里装着肉馅,只见他右手持一根约摸手指头宽的薄竹刀,用竹刀粘取一张面皮,摊于左手掌心,然后又用竹刀刮取一团肉馅,迅速划向左手心,指节与掌对捏,拇指把边压紧,扁食包成,动作极快。

在每个碗里舀入骨头汤后,揭开另一个锅盖,煮熟的扁肉已个个跃然水面了,王师父用漏勺默数个数,然后逐一加入碗中。热气腾腾的扁肉上桌了,桌面上摆放醋、香油、胡椒粉、朝天椒等佐料,各取所需,有的食客早已按捺不住,埋头就吃,吸溜吸溜,扁肉和着滚烫的高汤,拌着葱香,抑或朝天椒的辣香,瞬间在口腔里弥漫开来,撞击着每一个味蕾,丝丝入扣,让人欲罢不能,吃得汗涕横流,着实痛快。

食客们大多会把高汤喝个精光,意犹未尽者还会讨要:“老板,能不能加点汤?”这时,王师父总会回应一声“好嘞”,然后爽快地往碗里送上一勺。当然,这是不算钱的。有时,顾客没那么多的时候,王师父会端着一碗扁肉,穿过大街,走进对面的一个五保户家,把热腾腾的扁肉送到老阿婆手里。王师父虽然早已作古,但子女们继承父业,每家店都生意红火,人气颇旺。

--> 2024-06-05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53602.html 1 庙门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