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根
巍巍莲花山下,一座座灰褐色的民居错落有致;那条清澈激越的溪流,在村前拐了道弯……这便是清流县嵩溪镇塘背村的上坑亭自然村。
2023年7月12日(农历五月廿五,五谷真仙生日)早上,上坑亭“农耕文化陈列馆”成立。它属村中江氏老屋,与玉华书院毗邻。大门上赫然写着“农耕沃野千畦绿,鹊闹腊梅万朵红”的对联。馆主江天德先生说:“创建这个‘村史馆’,就是要让它成为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这座长方形的简陋平房,泥墙、黛瓦,原是吃大锅饭年代的集体仓库。门前偌大的晒谷坪,就是当年农业社晾晒、开会的地方。
走进农展馆,一副副谷箩、谷笪;蓑衣、斗笠;木犁、铁耙;风车、谷桶;石磨、石臼……历历在目,记录着村民“风里来、雨里去”的春种秋收。镜框里,破败的猪竂、牛栏;散落的饭甑、笊篱……一张张黑白照片,存放着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峥嵘岁月!在“立夏丸”图片前,我喃喃细语:“推磨的母亲,走丢啦!你看我脸发麻,想吃豆花……”
村史馆沉淀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土地承包以来,村民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没有酱油、味精的青菜、芋子,到有菜有汤的鸡鸭鱼肉,见证着乡村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村史馆勾勒着乡村振兴的图景。从扁担挑、板车拉、摩托车载,到小车、大车普及,呈现出山村交通的巨变。开作坊,搭花棚,公益林补偿款,村民入股分红……一批批实物,一桩桩实惠,见证了家庭经济的日新月异。
村史馆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随着科技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变,机械化代替了牛马耕作,标准化代替了手工生产,将过去的生产、生活工具收集、保存起来,为后生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的记忆,功莫大焉!
村史馆有真切的民声民意。一次,小组会,组长从抽屉里拿出当年出工吹奏的海螺,“嘟嘟嘟”的几声把村民逗乐了!大家仿佛听到集结号,你一言、我一语,汇成了共同的心声:“没有共产党,哪来今天的好日子啊?”朴素的话语,表达了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真情。
村史馆浓缩着过往,映照着当下,寄托着未来。它将以独特的文化符号镌刻着时代发展,助力赓续乡村文脉,源源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