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经伟
党和国家向来高度重视乡村建设,从指导思想、政策举措、实践要求等方面协同部署,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三明考察时指出:“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为三明市推进乡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探索实践
近年来,三明全面推行“156”乡村建设工作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同时深化沪明对口合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1” 即坚持“一个理念”,就是坚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的乡村建设工作理念,着力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5”即实施“五项机制”,就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第一,实施“一把手”推进机制。立足解决“九龙治水”问题,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将建设成效形成可量化、可考核的具体指标,纳入政府年终绩效考核内容。第二,实施规划先导机制。立足解决“多规冲突”问题,建立健全“一张图”规划先导机制,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编制“村民看得懂、政府用得上”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第三,实施农房建设管控机制。立足解决“有新房没新村”问题,建立健全“两统筹、两统管”农房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创新推行县乡村三级“房长制”,全面提升农村风貌管控水平。第四,实施共建共享机制。立足解决“重建设、轻管护”问题,建立健全“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建立“红黑榜”“积分制”等管理机制,鼓励农民群众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第五,实施党建引领机制。立足解决部分乡村“空心化”;村级组织“人难选、选人难”;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精准化、精细化不够等问题。
“6”即采取“六种模式”,就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因势利导、因情施策,先后培育打造了6种风格各异的乡村建设模式,实现多元、特色发展。第一,打造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乡村建设,文化为魂。针对历史文化特色明显的村落,坚持挖掘、保护、传承并重,着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第二,打造产业融合型美丽乡村。产业富农,宜居宜业。针对产业基础较好的村落,发挥乡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引导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持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第三,打造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亮丽村景,风光如画。针对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越的村落,做好休闲旅游文章,发展周末游、短途游、亲子游等新型业态。第四,打造生态保护型美丽乡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针对生态环境优美的村落,健全完善生态价值转换机制,大力发展林业碳汇、森林康养等美丽经济,推动农民群众吃上“生态饭”。第五,打造整村迁建型美丽乡村。整村迁建,造福于民。针对地处偏远、生态环境脆弱、不宜生产生活、空心化严重的村落,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依托小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适宜区域进行安置,村落原址因地制宜还耕或还林。第六,打造保护开发型美丽乡村。传承发展,乡愁永驻。针对地处城市附近的城中村、城郊村,聚焦城市“绿地”属性,合理优化完善配套设施,全力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
同时,三明市还以深化沪明对口合作为契机,续写山海情缘,为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新的动力。2022年上海市政府和福建省政府联合印发了《上海市与三明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上海市出台了11个区县结对行动计划,沪明签订了12个重点部门对口合作协议。在推动乡村振兴上,2023年,三明柑橘、笋制品、菌菇等重点产品在上海销售增幅超50%,累计销售额超4.5亿元;举办沙县小吃华夏行(上海站)等活动,推动入驻上海市机关、企业、高校食堂,拓展小吃标准示范店500余家;上海农科院等在三明推动农业研发成果转化,已推广31个上海农业新品种,种植面积达1.2万亩;通过沪明对口合作,将乐县、泰宁县与上海蔬菜集团签订外延供应基地协议,建设冬瓜、鲜笋等农产品生产基地,永安市新叶果蔬农垦专业合作社列入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保障基地;共同推进“环大金湖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2023年,三明全市接待上海市场游客约60万人次,同比增长305.7%,上海成为三明市第一大省外游客市场。沪明对口合作的深度落实,有力地推动了三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二、显著成效
近年来,三明市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契机,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践探索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宜居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一个理念一贯到底”推动了三明乡村建设品位、宜居魅力指数提升。近年来,三明市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3399公里,改造农村危房6985户,整治裸房22057栋,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户以上集体供水)达90.75%。聘请专业团队编制了乡村规划,坚持“原生态”,尊重山、水、林、田、湖为一体的自然底色,凸显生态特色,使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俗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充分彰显乡村独特风貌;坚持“低成本”,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不搞大拆大建,分批分类、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推进,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坚持“有特色”,统筹考虑建筑风格,将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等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素融入乡村建设,彰显地域特色,使三明市乡村逐步成为宜居乡村的典范。
二是宜业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三明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取得了可喜成果。
首先是以现代特色农业引领高质量发展。构建高优粮食、精致园艺、生态养殖、绿色林业、现代烟草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实现全产业链协调发展。三明市成为“中国稻种基地”,全市制种面积、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建宁县成为全国杂交水稻制种超级大县。
其次是以地域特色打造事业发展新名片。坚持“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彰显乡村独特风貌统筹考虑建筑风格,彰显地域特色。近年来,三明市共建设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297个、产业融合型美丽乡村594个、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177个、生态保护型美丽乡村482个、整村迁建型美丽乡村53个、保护开发型美丽乡村133个,累计实施乡村振兴“百镇千村”项目698个,实施乡村振兴示范线项目223个。地域特色发展打造了三明市新名片,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2023年接待旅游人数5638.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4.4%,旅游总收入469.82亿元,增长52.3%。
再次是以新型平台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围绕政策落脚点、人才聚焦点、金融服务点、直播带货点等“四点”建设目标,积极搭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导管理和服务对接平台,打造“新农主体+社区+金融”销售模式,为农村创业干事注入增添新动能。如第三届“中国绿都·乐购三明”直播大赛,首创“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联动参赛的模式,累计销售额超3.9亿元,仅平台播放量超3.6亿次。政策给力,电商已成为创业的大舞台。在三明,一大批新农人推动农产品外销,为农村电商发展注入活力。泰宁县电商创业者邓瑞莲和团队通过“助农+旅游+电商”的发展模式,开展网络直播2000多场,帮助三明市各地农户宣传推广笋干、鸡鸭、鲜花等近200多种农产品,助力1000多位农户销售农产品,金额5000多万元。
三是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和美乡村是由表及里、形神兼具的基本功能完备的现代化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形态的有机统一,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建设和美乡村可以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在“和”的方面,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引导群众主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实践。成立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协助乡村两委强化监督和教化作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截至2023年,三明市1737个村均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在新村规民约的影响下,各村镇纷纷破除陈规陋习,淳化乡风民风,涌现出一批批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典型事例,文明新风吹遍乡野。在“美”的方面,2023年三明市新建美丽乡村庭院1145户,美丽乡村微景观573处,美丽乡村小公园154个,美丽田园39片,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21个,乡村面貌持续改善。
三、经验启示
作为革命老区,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三明市创造了新时代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第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为新时代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夯实了组织保障。实施党建引领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以党的建设引领事业发展,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作为“书记工程”,建立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一张清单”,推动工作项目化、责任化。
第二,坚持科学理论引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明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是三明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取得成功的思想基础。
第三,坚持特色发展方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因情施策,探索风格各异的乡村建设模式,把当地的乡土内涵、传统农耕、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和治理体系改革中,实现了多元、特色发展。
第四,坚持和美协调推进。以“和”与“美”融合发展促进和美乡村发展,建设由表及里、形神兼具的基本功能完备的现代化乡村。“和”与“美”作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两个重要维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乡村的自然之美、生产生活之美相互融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乡村的和美,打造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实践。
第五,坚持打造人才队伍。“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没有高素质人才队伍,就没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三明成功实践。三明大力推行“人才回引”工程,建立在外优秀人才库,动员人才返乡服务,为在外优秀人才有意返乡任职提供舞台、配置资源、加大扶持。在此基础上,探索“产业联盟”“区域联建”“村企联建”等“跨村联建”模式,为人才施展本领提供空间,为乡村振兴凝聚广泛合力。
第六,坚持深化沪明对口合作。三明是毛主席诗赞“风展红旗如画”的中央苏区核心区,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沪明对口合作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感情基础,特别是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沪明对口合作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效。下一步在三明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过程中,还要继续深化沪明对口合作,不断拓宽合作空间,深入挖掘互补资源,扎实推进合作项目,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新动力。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