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允东
最近,就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宁化客家祖地优势,推进宁化与台湾融合发展,笔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两地客家文化交流,从而推动两地融合发展。
一、整合资源,发挥优势
宁化与台湾在历史上就有“血缘”和“文缘”相连的资源优势。要充分发挥优势,努力挖掘和整合客家文化资源,进一步夯实宁化与台湾交流的基础。
追溯历史可知:宁化客家祖地与台湾客家人根脉相连。林嘉书在《客家摇篮·石壁村》一文中指出:目前台湾至少有60个常见姓氏中的600多万人与石壁客家有关,其中300余万人是客家人,另外200余万人是传自石壁,又从闽南南靖、平和、诏安、漳州等地迁台的闽南人。由此可见,两地血脉相连,手足相亲,有着至亲的血缘关系。另外,据谱牒和文献资料统计,台湾有90多个姓与宁化有渊源关系,说明台湾与宁化还有“亲缘”关系。而两地的“文缘”相连也很明显。台湾的第二大方言是客家话,民间习俗、信仰、戏曲、艺术等都是从福建传承过去的。客家文化在台湾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分布在台湾桃园、新竹、苗栗、台中、高雄等地的客家人约450万人,他们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性格气质等方面都与宁化客家人有相似之处。在岁时节俗等方面都保留和传承了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的传统。笔者建议组织文化、客家文化研究、台办等有关部门人员深入实际调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认真梳理,整合宁化客家文化资源,为两地的客家文化交流及融合发展提供优质的智力支持,把交流发展的基础夯得更加扎实。
二、完善载体,吸引“寻根”
宁化石壁客家祖地是世界客家总祖地,是客家文化的“根基”所在。我们要把客家祖地文化进行物化,努力建设和完善文化载体,从而吸引更多台湾等海内外客家人寻根谒祖。
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文化载体宁化石壁客家公祠,已形成了集展示、传承、祭祀、表演、研究、交流、传播于一体的客家文化体系,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区。如今,客家祖地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称号。我们要充分利用客家公祠这个重要载体,创新开展宁化与台湾的交流活动,确实办好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活动,使之成为畅叙客家乡情,敦睦客家乡谊的重要纽带,成为开展客家交流合作、推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每年10月,宁化都要在客家公祠举办祭祖大典活动,自1995年至今已成功地举办了30届,吸引了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人士18.92万人次。祭祖活动,增进了台胞对祖国的感情,激发了台胞对宁化客家祖地“根”的思念,对“祖”的崇敬,对“脉”的依归,密切了两地的关系,从而增进了两地交流,促进了融合发展。
三、做强品牌,拧紧“纽带”
笔者认为,要千方百计做强宁化客家名人和独特的客家饮食文化品牌,从而拧紧架好宁化与台湾交流合作之桥的“纽带”。
宁化历代客家文化名人辈出。自唐至清,考中举人152 人,进士50名,状元1名。宋至清,140余位宁化人著书立说300余部。其中李世熊、黄慎、伊秉绶等,都是我国的一代文化名流,建树卓越。这些是宁化客家祖地文化一大特色。客家饮食文化也颇具特色,如客家擂茶、酒娘、韭菜包等。
做强品牌,拧紧“纽带”,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广泛宣传,扩大影响。要抓住体现品牌的代表性名人及美食进行重点宣传。重点历史文化名人有郑文宝、黄慎、伊秉绶、李世熊、雷鋐、张显宗等。重点美食有烧卖、韭菜包、鱼生、田鼠干、擂茶、酒娘、伊府面等。抓住这些重点宣传就能起到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的作用。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张旗鼓地在国内外进行宣传。
二是建设载体,物化品牌。要想方设法加大资金投入,把以上名人、美食品牌具象化。建设好融历史、名人、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海峡两岸客家历史陈列馆。修缮好“伊秉绶故居”,完善“伊秉绶文化公园”的建设。在县城区建设“客家祖地美食一条街”,为宁化品牌美食申请商标。把郑文宝、黄慎、伊秉绶等名人的诗、书、画复制成商品推向市场,并用这些名人的姓名制作笔、墨、纸、砚、书签等文化用品,开设“客家名人文化用品专卖店”等。
三是丰富内涵,拧实“纽带”。着重从美食与名人的联系和蕴含的客家精神两方面来抓。如“伊府面”就与清代著名书法家伊秉绶有联系。而宁化客家美食在制作、改进过程中已渗透了客家人一定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如宁化客家擂茶,不仅味道鲜美,解渴充饥,还蕴含着坚忍耐劳、质朴实在的客家精神。
四、构建平台,交流文化
笔者认为,做好宁化与台湾文化交流,主要应致力构建三个平台:
一是建好宗亲族谱平台。要积极发挥客家各姓氏宗亲联谊会的作用,组织人员做好姓氏源流研究和族谱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开展宗亲文化交流活动,深化两地客家渊源关系研究。宁化县早在2009年春就组团到台湾进行宗亲族谱文化交流,在台湾展览族谱。
二是建好论坛研讨平台。通过这个平台邀请有影响的台湾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宁化“石壁客家论坛”平台,自2013年创办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论坛。客家学界特别是台湾专家学者们积极响应,已成为传播两岸亲情、沟通两岸民意、服务两岸交流的重要载体。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研讨会、文化节、大赛、展示会等活动平台,加强两地交流。仅2023年就先后举办了“宁台客家山歌童谣”大赛等四大活动。这些平台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两地交流。
三是建好编写书、制作影视的平台。要加大宁化客家文化宣传力度,可通过编写书、制作影视片等进行直观、形象的交流。要吸引、组织专业人员编写书和制作影视片。近年来,已编写出版了《客家与石壁史论》等书;制作了《客家春秋》等8部影视片。这些书的发行及影视片的公开播放,加深了台胞对两地历史渊源的总体认识。
五、多方合作,融合发展
宁化、台湾的交流合作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要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除了文化交流,还要在经贸、旅游、美食、农业、林业、生态、科技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早在2009年5月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于2023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宁化要深刻领会落实好中央、福建省委《意见》,运用好客家祖地地域资源和“客家祖地石壁祭祖活动”等平台,多形式、多渠道联络邀请台湾企业界客商来宁化客家祖地观光考察、投资兴业。目前取得初步成效,在宁化的台企共7家。宁化要加强两地经贸往来;加快产业对接和落实好项目;进一步改善台商投资环境,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多为台商、台资企业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促进在宁化的台资企业发展得更快更好,吸引更多台商来投资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