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柳儿/文 杨锏平/图
沙县区古县村曾经是沙县原县治——沙村县的治府所在地,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有古代劳动人民活动的遗迹,沙县先民(闽越族人)在此采铜炼铜,创造了闽中的文明与辉煌。
据《福建冶金工业志》记载:“福建铜矿采冶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闽越族人已开始使用青铜器。唐朝建安(今建瓯)、尤溪、沙县、长汀、邵武等地有铜矿采冶场。”
古铜场遗址位于沙县区古县村以西约三公里处高山岩西侧山脚下的小山坳里,这里的岩石大多呈红褐色(含铜、铁等元素)。清康熙版《沙县志》记载:“唐时在九都古县有铜场,此为沙县最早的冶金业。”足见当时沙县的冶铜业已相当发达。高山岩毗邻廿八曲风景名胜区,山高陡峭,因而得名。高山岩山脚下有一个深水潭,深不可测,人们称它为“高山岩潭”。沙溪河发大水时,暴涨的河水流到这里时突然绕了个大湾,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将这里变成深水潭和悬崖绝壁,形成河水往岸边回旋倒流的奇特景观,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
那么古人是如何在山势如此陡峭的悬崖峭壁上建铜场的呢?据明嘉靖重修《沙县志》记载:“沙县故城县东十里,对古铜场即沙源地。”以一个铜场作为地理标志载入史志,可以想象当时冶炼场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古县对岸并没有发现古铜场遗址和可供开采的矿石资源。因此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古县古铜场虽然处在沙溪河岸边,却因山势陡峭,场地所限不适宜冶炼,而古县治对岸则处在古铜场的下游地段,场地又很开阔,这一河段水流平缓,交通便利。由此可以推测,铜矿是在古县高山岩地区开采,然后用船只运抵下游古县治对岸冶炼。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漫游秋浦(今安徽池州市贵池区)时所作的一首诗,诗人以极大的热情讴歌和赞美了在漫游过程中接触到的冶炼工匠和他们辛勤劳动的场景,诗句以夸张的笔触给人一种天地光辉、气势恢宏的感觉。正如郭沫若所说:“歌颂冶矿工人的诗不仅在李白诗歌中是惟一的一首,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恐怕也是惟一的一首。”
站在古县村遥望一河之隔的对岸,仿佛看到昔日铜场冶炼时的壮观场面,冶炼工匠正往冶炼炉内升起炭火,冒出青烟;冶炼炉外火星四溅,炉火映红了工匠们的脸膛、映红了沙溪河岸的夜空,月光下的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哼着欢快的曲子,表达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正是古代冶炼工匠们挥汗如雨、艰苦劳动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基础。此时此刻,无不感慨古人聪明才智和勇于征服大自然的大无畏精神。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福建省地矿部门进行矿藏调查时,在古铜场遗址废弃土层中,发现含有大量的铜、铁等元素。1980年,古铜场遗址附近沙县水南一带出土了大量的汉代五铢钱和铜铿碎片。可惜由于岁月流失,档案资料记载残缺不全,难以考证。
岁月流逝的风雨,带不走古铜场喧嚣的烟尘,一方山水依旧无声地叙说着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