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4年11月13日

山中溪流

●纪任才

水茜溪的溪头叫溪源,是上谢村的一个自然村,地处宁化、建宁、明溪三县交界处。

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才10多户人家,房子以前有几座建在半山腰,现都把新房建在了山脚,门前便是流淌而过的溪流。溪边长着茂密的竹丛和树丛。山与溪之间的有限土地,开发成了块状稻田。

水茜溪入境宁化,气势是断崖式倾泻而下。流到山脚,流到上谢、张坊这两个村庄的洋面地带,因地势平坦,水流便开始呈现平缓状态。在秋冬枯水期,溪流量不大,在厚厚的沙床上,看上去只是薄薄的一层流水。

溪流途经一个自然村叫庭下,原名藤下,满山森森古藤,肆意生长。腕口粗甚至手臂粗的藤蔓随处可见,有的藤蔓粗大得像树干,筋骨毕露。有的沿树攀爬,长得比树还高。它们纵横交错,往来穿梭于高大的林木间。早年间,两岸之间无桥相通,村人把山上的粗藤砍下来,编制成绳索,再铺上粗细均匀、长短一致的树枝,好像铁轨一样,搭建成了别具一格的藤桥。藤与庭,当地方言发音相近,不知何时,村名藤下变成了庭下。这一带出红菇,生长着一片红豆杉群,比较大的四棵做了挂牌标识,最大的一棵直径约有1.5米。

林中深处,生活着一种叫羚牛的动物,体型介于牛与羊之间,吃草,吃野果,体重在二三百斤,动作矫健,跑得很快,攀登陡峭的岩壁如履平地。现在的数量已经锐减,偶尔有人看见它在丛林中溜达。野猪却比过去繁多。白鹇聚在一起,冬天时飞出林子,散落在田野上寻找食物。它们羽色洁白,尾羽悠长,飞翔的时候,长长的尾羽像丝绸一样打开。

在安寨村,溪流行进于两座山丘之间,犹如穿过狭窄的弄堂,水岸的石头被流水冲刷得光滑发亮。之上,有一道水坝,流水越坝而下,水声不绝于耳。之下,是一个深潭,叫蛟潭,深不可测。这里建有一座廊桥,为单孔石拱木梁廊桥,水面净空高度有10多米。盛夏之际,这桥成了十米跳台,常有村人站在栏杆之外,从桥上一跃而下,在深潭砸出一个窟窿,并扬起一串水花,然后畅快地游一番。

这蛟潭桥,旧时是扼守水茜通往岩石寨的要津。岩石寨坐落于安寨村与蕉坑村交界处,海拔780米,丹霞地貌,有一线天、狮子头、椅凳岩、架空石组成的峰丛、岩堡、赤壁等景观,是水茜盆地中间凸起的一座山丘。

水流到了水茜,水面开阔,有50多米之宽。我们看见一名妇女蹲在坝上洗衣服。水中浮现出海带一般长长的水草。水下有鱼,有螺,还有“溜秧”(即河蚬)。有一种鱼叫黄鲶鱼,外表是黄的,小的半斤重,大的有30多斤,鱼头做汤,鱼肉红烧或清炖,肉质细嫩,每斤价格高达五六十元。水茜溪常见悠游着的鸳鸯,特别喜爱吃“溜秧”,一般捡小的吃,连壳都吃进去,吃饱后两三个小时,打个饱嗝就把难以消化的外壳吐了出来。水鸭子尤其多,学名叫鸊鹈鸟,拳头般大,半斤重左右,见了人也不躲开,善于潜水,一头潜入水中不见身影,几分钟后在五六十米开外冒头出现。

水茜村以前有专门捕鱼的人。他们把木盆当船,划到溪中放钓,一连串网线有上百米,第二天早上收起来,便直接到市场卖鱼。这个木盆圆形,直径有1米多,深有40厘米左右,备有一二根单桨,长有五六十厘米。木盆划桨,要有一定的技术,讲究平衡,稍有不慎,很容易翻落水中。在上游张坊村,我们还看见晒着的渔网,一问才知好多人的家里都备有渔网。他们把渔网拦在溪中,然后往上游或下游扔石头,水中的鱼受到惊吓,四处逃闯,都撞到了网上。来了客人,临时下溪布网,小半天时间即可收网,收获也许不多,但已足够做上一盘好菜。

到了沿口村,水茜溪冲积形成了千亩田地。全村拥有耕地面积6000多亩,被誉为水茜镇乃至宁化县的粮仓。溪流把破溪和巫甲两个自然村分隔在两岸,站在巫甲溪边向破溪望去,天然的美景映入眼帘,对岸耸立着7个小山头,像金字塔,像官帽,像屉笼(似婴儿睡的摇篮),像笔架,丹霞岩体,此时沐浴着夕阳的光辉。山顶之上洁净的天空,一枚半圆的月亮显露了,如银币一般镶嵌在蔚蓝色的天幕上。

“水茜风水叉叉走,银树双狮把水口。”银树是水茜溪流经沿口村的最后一个自然村,全名叫银树下。这个水口,右岸有两块岩石酷似狮子,被当地人神化为“社公”,祈望守护这一方水土。一块在高山岩崖顶上,一块在山脚溪岸的田地中。这个水口有10多米宽,是水茜溪外流的最后一道隘口。

水茜溪从这里流出水茜镇,向中沙乡流去。

--> 2024-11-13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60315.html 1 山中溪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