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4年11月20日

长校印记

●罗联浔

“李老师,以后我可以去灵台山看看么?”

“可以,我家就在那山脚下。”

……

至今,我都记得在三明师范书画室里,帮书法老师李勋祥老师用投影仪放大“回头是岸”四个字的场景,当年,我才18岁。这四个大字,就刻在灵台山山门背面的门楣上。

我对长校的记忆始于灵台山。虽然,那时我未到过长校,更未去过灵台山,但是在那一刻,灵台山便深深地印进脑海里。

灵台山

第一次去长校,是2001年的暑假。

那时,我在永安市槐南镇当小学教师,正和许多心怀梦想的青年教师一起办安贞曲文学社。作为组织者,我一心想把文学社做好,让更多的梦想飞向远方。带着这样的愿望,我从山村出发,到永安报社,再到三明日报社,在三明日报社编辑的推荐下再到清流、宁化等地走访交流。一路寻师访友,也借机去了一趟长校。

去长校前,李老师不仅帮忙联系了灵台山圆通寺住持满明师父,而且让我带着他的书法作品作为凭证。我到灵台山后,得到了满明师父的热情接待,他带我参观灵台山,讲述灵台山的人文历史,介绍灵台山的发展计划,还给我讲解了许多佛教知识。

这是我第一次到这么大的寺庙,也是第一次比较多地了解佛教知识。虽然当时是懵懂的,但是灵台山深厚的人文历史、静美的自然风光,让我流连忘返。清晨,云雾缭绕的灵台山静谧而有灵气,行走在茂密的森林,不仅能听见鸟的鸣叫,更能听见山风的窃窃私语,听见心灵的翕动。

多年后,因为工作原因,又陆陆续续去了几次。才知道,灵台山是长校镇最出名的地方,与武夷山、冠豸山合称“南豸、北夷、灵台心”。

灵台山形似观音坐莲,“一山藏五寺”,是闽西北最大的佛教寺庙群,有建于宋末元初的福源寺、明宪宗八年创建的翠峰寺,以及圆通寺、醉峰寺,还有室外最高的定光古佛铜像……自古以来就是闽粤赣三省客家人的朝圣之地。

拔龙

长校,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镇里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其中“长校拔龙”“长校十番锣鼓”“长校打锡工艺”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众多非遗项目中,我最喜欢的是有800多年历史的长校拔龙。

第一次知道长校拔龙,是一年春节与李老师通电话,他告诉我,他正在长校村东嶂的山顶九峰寨拔龙。在电话里,就听到了热闹非凡的欢呼声、锣鼓声,那人山人海、热烈的气氛似乎要从手机里蹿出来。

据介绍,长校拔龙源于村民要把山上的龙气拔下来,让长校更加平安吉祥、兴旺发达。

活动一般选在正月元宵节前,具体时间则择吉日而定。日期确定后,在大街上张贴红榜昭示村民,让大家踊跃出灯。拔龙活动分两日进行,一日在东嶂的九峰寨,次日在西面的乌石岗,如果当年的风水利于西面,则先西后东。

长校拔龙的龙灯,是用长1.5米左右的木板拼接而成,其连接处用二尺长的茶树棍儿插入木板与木板之间。龙灯由各家各户自行在家中绘制,村民们会尽心尽力把它描画得艳丽赏目。龙头、龙尾则用竹篾扎好,贴上白纸绘画成龙的模样,内置灯烛,威武雄壮。龙头、龙尾、虎头牌、铜锣等出祖祠后,便直奔上山。

在山上祭祀结束后,由虎头牌开路,十番锣鼓紧随其后,龙灯便开始从山顶逶迤而下,在崎岖的山路上,龙灯蜿蜒而行,场面蔚为壮观。

高潮是在晚上。村民们吃完晚饭,抬着龙灯在村里巡游一圈后,龙头在南门便转进了小巷,沿街观灯的人们齐声欢呼:“拔呀,拔呀拔……”拔龙的青年个个振奋不已,弯腰曲背,叉开双腿,一起吆喝着:“一二三,拔呀……”奋力拔起龙来。忽而龙头前进飞奔,忽而龙尾抢回过来……你来我往,许多龙灯板被拔断了。不一会儿,断了的龙灯板被拆掉,把好的重新接起来,继续拔龙,一直闹到深夜时分,大家才恋恋不舍地拆灯回家。

春,一年之首;龙,变化祥瑞的神灵。在长校的春节,龙在山上山下奔跑着,在人们的争抢中走街串巷,激活了灵气,激发了斗志,让整个村庄、整个长校充满了祥和之气。

尖嘴绣花鞋

走在长校的街上,我曾经一直寻找一位穿着尖嘴绣花鞋、红色大襟衫,梳着长髻的姑娘。或许她在巷子的拐角处,或许她在静静的小院里,或许她在清澈的小溪边……

独特的长校客家服饰,源于宋朝在此肇基的客家先民李氏家族,以中原汉民服饰为基调,吸收了清流畲族服饰艳丽的绲边刺绣装饰特色。整体上看,发髻、黑罗帕、手镯、大襟衫、七分大裆裤、客家水裤、尖嘴绣花鞋,是长校女性客家服饰的标配。

尖嘴绣花鞋最吸引眼球。鲜红的绣花鞋帮,尖而翘的鞋嘴,犹如一只驶向远方的尖头小船。做一双这样精美的鞋子,要花五六天时间,鞋底大多是姑娘婚前自制的,是用碎布片一层层贴起来,再一步步打线制成的。听完介绍,我不禁想起这样的场景:那娇羞的姑娘,在大婚的那一天穿着绣花鞋跨过火盆,一步一步地远去……

折成三叠的肥大衣袖,则既是装饰又能当钱袋。其衣袖很短,需配一截小袖子。小袖子一尺长,用黑布镶绿边,平时用针别在大袖口上,可随时拆下、洗换。这应是哪个勤劳、聪慧的家庭主妇想出来的吧?这样,她忙的时候可以将衣袖拆下来,大胆用力地干活,闲的时候可以装回去做装饰、当钱袋,多好呀!

看着鲜艳动人的长校客家服饰,我便想起母亲。她虽然不是客家人,但也像客家妇女一样勤劳、智慧,总会变着法子裁衣、做饭……里里外外地操持着家务,把一家人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盛夏时节,走在长校的大街上,想起母亲的勤劳与智慧,想起二十多年前的梦想……亲切之感,油然而生。

--> 2024-11-20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60654.html 1 长校印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