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4年11月24日

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阮 博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创举,是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是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要求落实到城乡基层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作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广泛开展而蓬勃兴起的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多地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从“三明样板”到全国实践: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蓬勃发展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从“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开始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客观环境,迫切要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党中央的重视和领导下,20世纪80年代初,“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广泛开展起来,焕发了人民群众改造社会环境、改变社会风气的热情,全国各地的城乡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其中,福建省三明市就是具有“样板”价值的典型代表。改革开放初期,三明市在推动实现工作重心转移的同时,率先进行“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大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脏、生活秩序乱、生活服务差”的状况,而且致力于创建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1984年6月,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会议充分肯定了三明的做法和经验,发出了“全国学三明,三明学全国”的号召。此后,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国范围蓬勃开展。

党的十四大肯定了全国各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益探索,提出“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城乡基层”的要求。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着力抓好的六个方面工作,其中之一便是“坚持不懈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精神文明建设问题,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就“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专门写了一章。此后,全国迅速掀起了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活动的热潮,开创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新局面。1997年5月,为适应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党中央成立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并明确了其一项主要职责就是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随后,各省(区、市)也相继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各地从实现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的新高度,深刻认识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此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容不断拓展、载体不断创新,其制度化、规范化程度也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推进新时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2017年4月,经党中央批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了《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战略方针和重点任务。新时代新征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宣传教育,扎实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持续推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活动,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推进文明社会风尚活动,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共建活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小到大,呈现出旺盛生机和强大活力。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是坚持党的坚强领导。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和有效载体,是党的工作的题中之义。坚持党的坚强领导,是确保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火热实践,凡是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的地方,都是党的坚强领导贯彻得比较好的地方。以三明市为例,改革开放40多年来,各级党委切实承担起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上采取新举措,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具体体现,生动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也深深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实践之中。广泛吸引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创造,使人民群众在自觉参与和亲身实践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大鲜明特点,也是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条基本经验。三明市在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之所以能成为全国标杆,在于其始终秉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理念,立足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原则,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致力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绝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创建而创建,必须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条宝贵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就是将两个文明建设任务有机结合并将之落实到基层的有效途径。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将思想文化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效融合,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逻辑主线。三明市在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就紧紧扣住“满意在三明”主题,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为民办实事、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紧密结合起来,实实在在地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是坚持德法互济。只有同时运用“德”与“法”两种手段,处理好“自律”与“他律”的辩证关系,解决好“应该”与“必须”的问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才能取得显著成效。三明市在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一方面强调“德治”,注重发挥思想感召、道德教化和社会舆论的作用,着力引导人民群众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另一方面,也强调“法治”,注重建章立制工作,如持续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出台《三明市公共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序开展,以规范和约束各种不文明的行为。

五是坚持问题导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深度关切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初期,以解决“乘车难”“如厕难”等“八大难”问题为突破口,一场以上率下、全民动员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三明市火热开展,与党中央倡导开展的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高度契合,迅速成为全国标杆。紧密围绕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现实问题,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上的各种大事、小事、急事、难事,办实事、求实功、讲实效,致力于增进人民福祉,是三明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宝贵经验,也是其获得全国学习效仿的关键所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一场移风易俗的思想革命、社会革命,只有强化问题导向,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贵在坚持、久久为功、务求实效,才能卓有成效。

六是坚持守正创新。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工作手段、依托载体也不断发生变化。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破解新问题,在守正与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高质量发展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三明市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最初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治理“脏乱差”发展到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以及主题创建等活动;从最初聚焦常住人口、传统行业从业人员扩展到外来人口、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从最初运用传统传媒手段到主动占领互联网、智能媒体等新兴阵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不断地守正创新,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活力。

推动新时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这些重要论述,为推动新时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其一,推动新时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就要将文明创建活动有机融入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活动之中。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三大工作主题。实际上,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彼此呼应、相互贯通、有机交融,应将其共同贯穿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推动新时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就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坚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结合,在不断地深化文明培育主题、创新文明实践形式中丰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其二,推动新时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就要聚焦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加强城乡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体化建设。一方面,要推动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和长效化,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城市延展到乡村,以城市优质文化资源支持乡村精神文化更新和村民精神生活蝶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乡村在文化传统延续、美德感召教化、情感慰藉熏陶、自治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推动乡村地区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向城市社区延伸,不断扩充城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加强新时代城乡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体化建设,让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与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其三,推动新时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就要着力在全社会弘扬“五种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创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要素,也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核心内涵。这“五种精神”既是解码中国奇迹的钥匙,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阶梯,对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推动新时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就要以在全社会弘扬“五种精神”为价值导向和行动要求,着力挖掘“五种精神”在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品格特质与弘扬路径,致力于将“五种精神”转变为人民群众踏实苦干、笃定坚韧、勇毅前行的具体行动,培育与新时代相匹配的新风新貌。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 2024-11-24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60841.html 1 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