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4年11月29日

长征出发九十载 铭记湘江血与火

○《桂林日报》记者 张 苑

发源于桂林海洋山的湘江,如一条巨蟒,一路蜿蜒向北流淌,经桂林北部的兴安、全州等县后进入湖南,后经洞庭湖汇入长江。

这是一条清隽秀美的江。它孕育和承载着厚重的文化。

这是一条豪迈悲壮的江。它见证了90年前那一场生死之战。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时至2024年11月,距离红军长征出发90年,距离湘江战役也是整整90年。那场向死而生的战役迸发出的巨大能量穿越时空,依旧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辉。

“困难再大,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血战!”——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位于桂林全州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向湘江战役红军烈士敬献花篮,深深感怀这场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战役。

9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一次矗立在桂北的湘江之滨深深缅怀,是为了内心深处的纪念,更是为了积蓄勇往直前的力量。

历史重现——

90年前,湘江边的血与火

湘江战役常常被人们称为“血战湘江”,那是因为湘江战役是中国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役。红军将士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中央机关和后续部队抢渡湘江的生命通道。从此,中国革命浴火重生,迎来伟大转折。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党中央和中革军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领导机关共8.6万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向西南方向突围,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出发后一个月内,红军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于11月下旬进抵湘桂边界。就在红军队伍在湘南足足走了20天,作出进军广西渡过湘江的决定时,敌人已经布下“口袋阵”,于是,一场事关红军生死存亡的战役在湘江畔打响。

中央红军在灌阳新圩、全州脚山铺和兴安光华铺等地,分别依托阵地对敌人展开了顽强的阻击战。新圩—光华铺—脚山铺,构成了中央红军血战湘江的三大阻击战场。这三场战斗为红军强渡湘江争取了时间。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先后从全州县的大坪、屏山、凤凰嘴和兴安县的界首等四大渡口渡过湘江,冲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

1934年12月1日,突破湘江后的中央红军分别从三千界、青坪界等处先后进入越城岭之西延山区(今资源县)。12月2日,中央红军进入西延山区中的枫木、八坊一带。12月3日,突破湘江的各路大军按中革军委的命令向资源中峰镇油榨坪集结。针对敌情的新变化,中革军委在中峰镇油榨坪老街资江河畔的油榨坪公堂(渡船铺)紧急召开临时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向西进军贵州省的意见被采纳。12月3日,中革军委果断改变行军路线,折回兴安县境内的华江一带,进入原始森林之中,从兴安县千家寺、塘坊边一带翻越老山界,进入今资源县两水苗族乡塘洞村,经龙胜从省、县交界处即敌人防守相对薄弱的地方突围,向贵州省方向开进。这也是红军长征历史上第一次改变行军路线。

1934年12月6、7日,红军继续向西行军,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部分队伍经过灵川县九屋镇东源村委新寨自然村地界。在瑶胞向导的带领下,红军通过新寨村冯家湾一路北上。在经过才喜界时,红军为瑶民除掉了村霸刘金华,进一步赢得了瑶民的支持和拥护。

1934年12月7日—12日,红三军团部分队伍分别在龙胜泗水的马堤河口、乐江的石村(现江口)河口地域,与国民党桂军第七军进行了两场较为激烈的战斗,这是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后,在桂北发生的最后一场规模较大且战况激烈的战斗,红三军团将士向死而生,英勇奋战,圆满完成了中革军委交给的阻击任务,保卫了党中央、保卫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央纵队和各军团顺利西进。在少数民族聚集地龙胜各族自治县,红军最早实践了党的民族政策。红军战士们帮助当地民众铲除反动恶势力,赢得了百姓的拥护。红军离开后,当地民众自发地在石壁上刻字、保护红色遗迹,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红军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永远铭记——

他们用信念筑起不朽丰碑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行走在桂北的青山绿水间,这首诗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在湘江战役中,那些有名和无名的红军烈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了“湘江战役精神”,为二万五千里长征铺垫了前进的道路。

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易荡平、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是数万红军将士中的几个代表。他们在那场生死之战中的悲壮故事被桂林人所铭记和传诵——

易荡平是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1934年11月30日,为掩护军委纵队渡过湘江,红一军团在脚山铺开始了对湘军3个师的阻击战。敌军在10多架飞机掩护下,攻势越来越猛。红一军团的前沿阵地相继失守。作为政委的易荡平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当敌人逼近时,他毅然命令警卫员向自己开枪。警卫员不忍心,易荡平一把夺过警卫员手中的枪,射穿了自己的头颅,时年26岁。

红军第五军团第三十四师,是一支由6000多闽西子弟组建和改编的队伍,从长征开始就是全军的总后卫。湘江战役期间,师长陈树湘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最终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陈树湘腹部中弹,伤重被俘。1934年12月9日,在押送途中,年仅29岁的陈树湘慷慨就义,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据史料记载,在湘江战役结束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数万名红军将士用鲜血染红了清澈的湘江水。而他们当中大部分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翻阅史料,我们只能从一个个令人嘘唏的数字中缅怀他们——

光华铺阻击战中,红三军团以牺牲两任团长、损失约1000人的代价,掩护了中革军委两个纵队安全渡过湘江。

在新圩阻击战中,承担阻击任务的红三军团第五师坚守了三天,不负使命,以牺牲2000人的代价挡住了敌人。

脚山铺战斗中,近6000名红军将士以血肉之躯为军委纵队和后续部队筑起了抢渡湘江的生命通道,粉碎了国民党聚歼红军于湘江东岸的阴谋。

“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在灌阳革命烈士陵园里,一块石碑静静地立在江边,基座上刻着的这句话让人感慨万千。

伟大意义——

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觉醒

“(红军长征)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201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激人奋进。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靠的是理想信念。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这样才能不断取得奇迹般的胜利。我们对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应该抱有这样的必胜信念。困难再大,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血战。”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时深情地说。

多年来,对于湘江战役的伟大意义,以及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不管是那场战役的亲历者,还是桂林的党史研究专家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诠释。

时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央军委常委、主任的谭政大将,在《最后一道封锁线》一文中这样写道:“在天然的地形和人为的困难的条件下面,七八万人的行军,从敌人重重封锁、重重配置的火网中从容不迫地走过来,又一次证明了红军无坚不摧和其本身之牢不可破……我们在战略上是完全胜利了。”

在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撰写的《湘江突围:长征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

“湘江战役,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在湘江以东围歼的企图,但也遭遇了自成立以来最为惨重的损失。湘江战役的严重失利,促使更多的红军指战员,包括一些曾经支持‘左’倾错误的党和红军高层领导,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左’倾冒险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危害。”

桂林党史研究室相关专家认为,湘江战役的另一个伟大意义在于制定和执行了民族政策,启发动员了桂林的人民群众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可谓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一次伟大觉醒。由此,伟大的长征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青山慰忠魂,阔步新时代。九十载的峥嵘岁月让人铭记,湘江战役的重大意义和伟大精神,早已镌刻进每一位国人的心中,不断激励人们前行。

今天,我们再次回望湘江战役,为的是铭记革命前辈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并将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

--> 2024-11-29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61102.html 1 长征出发九十载 铭记湘江血与火 /enpproperty-->